近一兩年來,一些涉及全球性利益的協議,從大宗商品的限產,到全球性貨幣政策、貿易政策的推動,都越來越難以達成一致。遠的不說,今年4月,主要產油國商談凍結原油產量,卻因各方分歧巨大致會議無果而終;幾天后,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辦的鋼鐵會議也不歡而散。一系列的事件表明,國際機構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目前似乎有所削弱。
每一項全球性的經貿協議,都涉及到參與各方的責任分擔和利益分配問題。石油凍產會議不成功,主要矛盾是責任分擔不平衡。產油國都希望提振油價,但以今年1月中旬的產量標準實施凍產,無疑對以前保持高產量的國家有利,對伊朗則是不可承受之痛。布魯塞爾鋼鐵會議原本想就削減鋼鐵產能達成協議,但美歐多個參與國事先串通一氣,想把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的責任和削減產能的義務全都推給中國,在這種氣氛下,會議一哄而散也是很自然的結果。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國家經濟增速明顯分化,這是當前在推動各類全球性協議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大環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的經濟狀況不同,應對的措施也不盡相同。中國、印度等國家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長的勢頭,而歐元區和日本則持續處于衰退邊緣,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則面臨嚴重的通脹壓力。從貨幣政策看,美聯儲從2013年開始,就釋放信號要逐步收緊貨幣政策,而其他不少國家仍在減息周期中。在這種大背景下,對一方有利的政策,很可能無益于另一方,想要達成一致的步調,難度自然很大。
全球性協議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還在于,發達國家不愿意在全球性事務上承擔更多的責任。有的關鍵性大國在承擔國際責任上顯得越來越“小氣”,把合作發展看作是讓別人“搭便車”。以貿易談判為例,一方面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另一方面區域性貿易合作協議卻很熱鬧。今年年初,《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正式簽署,近期又有消息稱《跨大西洋貿易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也有望在年底談成。有專家認為,今后有可能形成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軀干,外加TPP和TTIP的“一體兩翼”格局。但這兩個號稱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的協議,成員國大多是發達國家,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參與。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解釋了世貿組織主導的多哈回合貿易談判為何十幾年來數度擱淺的原因。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正需要各國協調政策以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在全球貿易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貿易規則更應該具有開放性、包容性,避免形成區域性的壁壘。此外,規則的制定應該具有包容性和全球性,而不應該由個別國家主導。只有兼顧共同利益、推動共同發展的規則,才會真正受到歡迎。(范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