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2月27日電(記者王學濤、梁曉飛)今年64歲的楊福恩一輩子做了兩件事:教書、修家譜。他修訂的家譜人數特別多,有11萬3千余人。
????楊福恩是山西代縣鹿蹄澗村人。全村900多人中,姓楊的占八成。村中的楊忠武祠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是楊家后人為祭拜楊業夫婦暨楊氏后代英烈而建的祠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忠武祠背依雁門山,南眺五臺山,精致優雅。祠堂正殿正中奉楊業和佘太君塑像,兩側為其子孫后裔塑像。祠堂內還保存有元、明、清多通碑碣,記述了楊家業績和建祠經過。
????事實上,“楊家將”的歷史就是北宋將領楊業及其子孫三代鎮守邊關、英勇抗遼的悲壯史。民間通過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戲劇等藝術手段,使楊家將抗遼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傳奇,產生了奇異的藝術效果:人們世代記住了楊家將忠心報國的歷史,欣賞楊家男兒的英雄氣概和楊家女人的美麗勇敢。
????而楊忠武祠知名度提高,還得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1990年5月,時任臺灣全球董楊宗親總會理事長的楊清欽等人專程來到鹿蹄澗村祭拜。之后,楊清欽捐資對楊忠武祠進行了修繕、保護。
????楊忠武祠的導游胡孝華介紹說,當時不僅對楊忠武祠進行了修繕,祠堂前還增建了兩座彩色牌樓,院外重鋪地面、新砌圍墻,修通了祠堂前1500米的柏油路,新建了一座小學,新鑿一眼深井,使鹿蹄澗村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
????隨著楊忠武祠舊貌換新顏,前來參觀祭拜的人日益增多。據了解,楊忠武祠每年接待游客上萬人,每年從世界各地前來祭拜的人約有500多人。記者看到,祠堂里擺放著來自臺灣楊氏后裔、內蒙古楊氏后裔、泉州楊氏后裔、渾源楊氏后裔等在楊忠武祠的合影。
????隨著楊忠武祠煥發勃勃生機,鹿蹄澗村在上世紀90年代專門成立的楊忠武祠理事會,加強對楊氏文化的研究。2013年,他們第七次修訂了家譜,如今在冊的楊家后人有11余萬。鹿蹄澗村中最大的村民是第36代,最小的是第42代。
????“理事會的成員不拿工資,都是義務工作者。我們的職責就是把文化遺產保護好,讓家族文化發揚光大?!弊鳛闂钪椅潇衾硎聲貢L的楊福恩說。
????不管時代怎么發展,當地祭拜先祖的傳統沒有變。楊福恩說,大年初一早上3點到5點之間的吉時,村民們會自發帶著貢品到祠堂里頂禮膜拜。農歷三月初九楊業誕辰日,外地的宗親也要派代表參加,唱大戲、讀祭文、擺貢品、敬香、祭拜等,非常隆重。
????47歲的楊懷忠是楊家第39代孫,二十余年來每年都會帶著兒女祭拜祖先。他說,“先祖忠心報國的精神是楊家將深入人心、世代相傳的根本原因,要讓孩子們從小記住這種愛國主義精神?!?/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