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在古田會議舊址,一隊隊游人接踵而來;在銀幕熒屏,在書店劇院,一部部紅色題材作品相繼問世;在網上展廳,在VR體驗館,拿起鼠標、戴上頭盔,一幕幕逼真的革命歷史場景在身邊鮮活再現。(3月28日《光明日報》)
八閩大地,是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上世紀的那段紅色革命歲月,是福建地域記憶中特別珍貴的一部分,培育了輝煌的古田會議精神和偉大的蘇區精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據統計,福建省共有2500多處革命遺址,全省有3600多個革命基點村一直堅持革命斗爭到全國解放,贏得“紅旗不倒”的贊譽。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各地各級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這項工作。但近年來,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成效并不夠好,主要就是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缺乏法治保障,形式過于傳統、單一,使得紅色文化缺乏強大的吸引力。
福建省在保護傳承紅色文化上,大膽創新,制定紅色文化保護法規,將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納入法治化軌道,告別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缺乏法治護航的尷尬,有效解決了資金不足、人手不夠等問題;堅持市場化運作,以市場力量推動紅色影視精品創作生產和推廣傳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尤其是創新傳播方式,借力新技術、新科技、新興傳媒,重點推進一系列紅色文化展示項目,講好、講活和傳頌紅色故事,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相互融合,讓紅色文化的保護傳承變得鮮活生動,增強紅色文化的感染力。
這種創新,使得紅色文化、紅色資源更加貼近當代人、年輕人的心靈,更接近這個時代的脈搏,從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體驗和感受紅色文化,特別是吸引年輕人接受紅色文化的教育和感染,推動了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讓紅色基因入心入腦,讓紅色文化迎來春天。反過來,這又進一步傳播了紅色資源,打造出紅色品牌,提升紅色旅游的知名度、影響力,推動紅色旅游經濟發展,幫助和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助力精準扶貧。
福建保護傳承紅色文化的經驗啟示我們,唯有創新,才能真正把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紅色資源、紅色文化保護好、利用好,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