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活動現場。(非洲《華僑周報》/沈鋮賢 攝)
據非洲《華僑周報》報道,日前,環(huán)球廣域傳媒集團專業(yè)電影放映團隊首次亮相坦桑尼亞巴薩巴節(jié),與坦桑當地媒體和傳媒機構聯手現場放映影片,為坦桑人民獻上了前所未有的中國電影視聽盛宴。
對于此次電影放映,環(huán)球廣域集團和當地媒體同僚煞費苦心。要選有中國特色的電影,也要讓坦桑尼亞老百姓看得懂;既要有大家喜聞樂見的功夫片,也要有深度的劇情片、紀錄片;同時,還必須兼顧當地的文化傳統(tǒng),并且所選的片子應該積極向上。
對于中國電影,52歲的阿法耶大叔最喜歡和他的三個孩子一起看。大叔是坦桑尼亞當地一家關心兒童成長的NGO組織負責人,而他最關心的也是孩子們的觀影感受。
阿法耶告訴記者,比起西方電影和坦桑電影,他更喜歡陪孩子們看中國電影。原因很簡單,中國電影容易理解,而且積極向上。他說,中國電影的好處在于,不論是動作片、劇情片,還是紀錄片,中國電影都有濃厚的文化元素內涵在其中。而在觀看有關中國木雕的紀錄片時,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汲取這個遙遠的東方古國的智慧,將來成為一個有國際視野的坦桑尼亞人。
為了給觀眾一個完美的觀影享受,環(huán)球廣域傳媒集團特地從中國引進了先進的電影放映儀和11平米的大銀幕,再加上震撼的音響效果,所有在場的坦桑觀眾都是贊不絕口。甚至一些其他展位的參展商還特地過來詢問。這時候,Made In China就成為自豪的資本。

場地坐滿了觀眾就站著,絲毫不影響專注度。(非洲《華僑周報》/沈鋮賢 攝)
穆茲是一位還在讀書的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學生。從農村走出來的他能進入坦桑尼亞最好的高校,一直是村里的驕傲。這次他和小伙伴一起到薩巴薩巴節(jié)開開眼界。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他們很遠就被震撼的電影音效吸引了過來。
作為一個追趕潮流的大學生,穆茲最喜歡看來自美國和中國的電影。但是他和很多坦桑的學生一樣,交完學費之后,生活就會格外緊張,穆茲平時只能在學校的大電視上飽飽眼福,去影院看電影更成為了一種奢侈的享受。他回憶,上次在銀幕上看電影已經是一年前的事情了。
像穆茲這樣的想進電影院卻進不起的坦桑尼亞老百姓不在少數。盡管如此,仍然不能阻擋他們對電影的熱情。很多坦桑家庭會選擇購買電視上的付費頻道看電影,而費用根據選擇的情況而定。不過,能在大銀幕上看電影仍然是他們的希望。經過電影帳篷的觀眾都會踮起腳往里面觀瞧,而當得知是免費觀影的時候,馬上迫不及待擠進去,想占個好位置。
阿里是一位44歲的卡里亞庫商人,主要經營鞋子和服裝生意。用他自己的話說,“每天都會看電影”。為了這個,他每個月要花3萬先令(約90人民幣)購買付費頻道,這在當地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阿里說,他也希望經常能到電影院去看,但電影院相對他來說還是高檔消費。他表示,如果能有類似這樣的露天電影,他非常愿意前往觀看,甚至花點小錢也很樂意。對阿里來說,出色的觀影效果更為重要,在電視上看電影,總是覺得不夠過癮。
達市作為坦桑尼亞的經濟中心,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程度已經是全國之最,但電影院還是屈指可數。而非洲很大一部分國家地區(qū)根本就沒有電影院,也沒有像上世紀中國那樣的電影放映團隊,人們根本就沒有進過電影院,甚至連電影院這個詞語都沒有聽過。在采訪時,記者跟很多會說些英語的坦桑人提“Cinema”這個詞時,都需要進行額外的解釋。
26歲的達雅娜是一名穿著時尚的時裝設計師。和這個年紀大部分的姑娘一樣,她最愛看的電影類型是愛情片,而且對坦桑尼亞自己的影視作品情有獨鐘。
達雅娜坦言,她本人對電影并沒有特別的愛好,但是每逢周末,她還是會選擇和她的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對她來說,看電影是一個和朋友相聚的好方式。不過最近令她頭疼的是,由于工作原因她搬了家,而住處離電影院非常的遠。她表示,如果周末能有像今天這樣的觀影機會,能和朋友們在一起吃爆米花看電影,一定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年輕人踮起腳看里面放什么電影。(非洲《華僑周報》/沈鋮賢 攝)
根據粗略的估計,僅“薩巴薩巴節(jié)”一天,電影帳篷播出了5部中國電影,當地民眾有三四千人觀影,120平的場地內一直都是人滿為患。孩子、老人、小情侶、一家人都會選擇駐足觀看。雖然是英文字幕,但他們仍然會跟著畫面出神地觀看,看到精彩處不約而同地歡呼。電影藝術真的是可以超越國界和語言的。
坦桑尼亞電影協(xié)會執(zhí)行秘書菲索對中國電影在坦桑的放映表示大力支持。她談到,坦桑尼亞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對文化建設,但常常困于資金和技術的制約。中國是坦桑尼亞最好的朋友,中方如果能到坦桑尼亞,給廣大民眾播放電影,將為坦桑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豐富的色彩,也能帶動坦桑尼亞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
同時,菲索也中肯地提出建議,中國電影想要真正地讓坦桑老百姓接受,就要更加注重與當地文化的融合。聽取建議之后,此次放映的中國電影,如《英雄》、《大鬧天宮》等,既有濃厚的中國元素,而畫面和劇情方面也符合坦桑百姓的接受程度。特別是中國紀錄片,專門配有斯瓦西里語的字幕,讓原本陌生的內容更容易被坦桑民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