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在長汀縣河田鎮察看精制茶葉加工場。(資料圖片)
政府職能轉變
放膽、放權、放手、放活
“政府職能轉變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關鍵環節。政府職能不轉變,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無從談起。”
——2001年3月24日,習近平在福建省企業家活動日暨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外經“一棟樓辦公”
【背景】上世紀90年代初,針對外商投資的審批慢、審批難,在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倡導下,福州實行投資項目審批“一棟樓辦公”,各部門辦事窗口集中于一棟樓,全部手續不用出樓即可辦成,投資項目審批做到“馬上就辦”。從“一棟樓辦公”推開,福州出臺了一系列下放審批權限、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的舉措,還形成了現場辦公解決企業問題的機制。
“就是這位韓國客商。”福州馬尾區環保局局長許開東指著桌上的一張合影對記者講述26年前的往事。
1991年的一天,這位韓國外商來到馬尾外商投資服務中心,說要來馬尾辦金剛石加工廠。接待他的正是許開東。那年,許開東畢業后的頭一份工作,就是在馬尾外商投資服務中心,為外商“代辦”各項審批業務。
許開東說,設立外商投資服務中心,是當年馬尾區為落實習近平提出的“馬上就辦、真抓實干”而推出的創新舉措,而“代辦制”,亦為全省首創。“僅僅兩天,所有的審批許可、營業執照、海關登記……我們全部代理搞定。當時,外商感到很意外,這和他們來中國前聽說的不太一樣。這位韓國外商很感激,所以就有了這張合影。”
令外商意外的“快”,源自當時剛設立的福州外商投資管理服務中心,也就是采訪過程中,不少老同志口中的“一棟樓”。
設立“一棟樓”的倡導者,便是習近平。
那時候,福州雖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但由于“軟環境”不配套,“硬件”的效益發揮不出來。“審批外資的環節多、手續繁、效率低是突出問題,幫外商跑審批,要到福州的好多部門蓋一堆印,一套審批手續辦下來,至少要一兩周。”許開東說,外經“一棟樓”設立后,樓內集結了全市20多個政府部門和社會服務單位,實行聯合辦公,一個“窗口”對外、一支筆審批、一條龍服務,可以一口氣辦完外經批準證書、營業執照、稅務登記、銀行開戶等一系列手續,再也不用滿城跑了。
“‘馬上就辦’的提出,以及‘一棟樓’這項工作,都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特色。前者,是問題導向下產生的一種創造性的執政理念,后者就是這一理念的重要抓手。”時任福州市副市長、分管外經“一棟樓”工作的龔雄介紹說,當時在福州,政府職能未能轉變,體制機制還存在許多僵化的地方,有一個項目審批竟然要蓋130多個公章。
“習近平還倡導將外經‘一棟樓’的工作機制從‘樓內’延伸到‘樓外’。針對外商投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集合各相關部門進行現場辦公,當場拍板解決。”龔雄說。
盡管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龔雄依舊對當時的一件事印象頗深。“1993年,一個重大臺資項目落地福清市,建筑隊正在施工,有棟樓施工完發現樓板有些開裂。當時臺商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認為有安全隱患要求重建。”
那時候,各部門對此有分歧,有的部門認為“裂了無非就是做個修補,不礙事”。在現場辦公會上,習近平聽了各方意見后,當場拍板:“重建!”“習書記認為,百年大計,不能疏忽,這又是重大項目,處理不好會影響外商在福建的投資信心。”龔雄說。
會議結束,形成紀要,迅速落實,臺商的問題得以解決。如今,這家企業已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
提高辦事效率,還需要簡政放權。
在時任福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吳金俤眼中,習近平推動以簡政放權為核心的審批制度改革可謂大刀闊斧。“那幾年,在習近平的推動下,福州出臺了一系列下放審批權限、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的舉措。”
1992年3月,在福清現場辦公會上,習近平宣布了市委市政府日前出臺的有關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辦事效率的十五條意見。“其中,很大篇幅涉及審批改革。包括下放1000萬美元以下項目的審批權限給福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福清市投資區、郊區福興投資區、馬尾快安投資區;凡投資1000萬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資項目,可實行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報告一次性報批等。”
吳金俤說,當時習近平多次在會議上談及簡政放權。“他反復強調,要把能放的、該放的權都堅決果斷地放下去,真正做到放膽、放權、放手、放活;一時無法放的也要做到手續簡化,服務優質。”
真抓實干,雷厲風行。在習近平的推動下,當時福州的政府機關作風煥然一新。20多年過去了,“一棟樓”早已轉化為如今的行政服務中心、市民服務中心,但當時“一中午擬定一份文”“兩天辦好辦廠手續”的故事仍在流傳。
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親自擔任省機關效能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在全國率先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2001年,福建在全國第一個以省政府令的形式頒布政務公開實施辦法,在全省推行縣級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時至今日,加快轉變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福建仍在先行先試,持續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