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人社區戶外小廣告欄上,除了傳統的華人司機的廣告,也有著中介機構招聘司機的廣告。(美國《僑報》/翁羽 攝)
據美國《僑報》報道,華人新移民初到美國,許多人因為語言問題只能選擇從事低收入而且缺乏保障的有限工種。近期,隨著手機新科技和共享經濟的發達,新移民就業打工選擇也變多了,但也因此遇到新的問題。
就業問題 共享經濟幫助新移民
將閑置資源分享給其他人,也許是將不用的工具外借一次,也許是將家里的沙發床出租一晚,這些結合手機上的一些應用軟件,就成為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的共享經濟。而對來到洛杉磯的新移民來說,參與共享經濟似乎就是沒什么附加要求的最簡單的賺錢方式。
住在亞凱迪亞(Arcadia)市的李小姐移民洛杉磯后嘗試過各種工作,包括餐館、保姆、按摩等華人新移民從事的傳統工作。這些工作因面向華人群體,而且對語言的要求較低,但在經營上存在灰色地帶,因此從業人員常要面對各種巡查官員。李小姐就曾經在一個工作場所中,由于不懂英文成為“替罪羊”。她被涉嫌違法經營的老板向前來突襲檢查的警察說成是店鋪經營者,一頭霧水的李小姐直到被帶入警察局都沒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最終選擇成為共享汽車司機,李小姐感覺不但減少了因語言問題帶來的麻煩,更重要的這是自己立刻能做一些能賺錢的事情。她說:“新移民的就業機會本來就很少,因為開車大部分人都會,既可以開車又可以賺錢,不用給人打工看人家的臉色,自己想賺多少錢取決于自己?!?/p>
融入共享經濟 新移民仍需幫助
和李小姐有著類似情況的華人新移民非常多,因此一些面向這個群體的中介機構順勢產生。李小姐稱,她就是通過一個華人中介機構的培訓,然后了解到在洛杉磯如何做一個共享汽車司機。
這些中介培訓機構通常打出的廣告稱“月薪4000至8000,培訓后立刻接單賺錢”,而這個培訓還是不收取任何的費用。其實,這些中介機構本身和共享汽車軟件公司并沒關系,他們主要通過軟件公司提供的獎勵推薦人計劃來賺錢。只要通過他們推薦的新司機順利完成一定數量的單,推薦人就可以得到幾百美元的推薦費。
由于不少華人新移民對語言和手機軟件操作感到陌生,所以還是愿意選擇免費提供培訓的中介機構。但很多共享汽車司機也指出,中介機構的指導并沒有真正幫助到他們,長期按培訓內容去做反而誤導他們,甚至丟失開共享汽車的資格。
趙先生就是一個被誤導的司機。他在完成培訓機構要求的單數后不久就失去了繼續開共享汽車的資格。按照培訓指導,司機看到超過8、9分鐘路程的單子最好拒接,對分數太低的用戶最好也如此處理。然而共享汽車軟件公司規定,拒接太多的司機就會失去資格。錯誤的按照這種指導行事的司機,基本在一段時間后都無法繼續從事這項工作。
李小姐認為,政府中幫助新移民的機構應該與時并進,為新移民融入新型經濟就業提供真正的培訓。事實上,通過語言學?;蛘邎D書館學習班學英語不但需要專門的時間,很多成年人在缺乏對話的環境中很難真正學會英語,反而是邊接觸社會邊學習更有效果。而共享經濟降低了就業門檻,讓新移民更容易通過工作融入社會,若有更多正確指導幫助,將更有利于新移民們在這里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