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題:遠闖海外赤誠不改 澎飛:以文化藝術架民心之橋
中新網記者 馬秀秀
“藝術高雅但不是高冷,偏執地認為藝術不應該與普通人有互動是錯誤的;如果藝術失去普通民眾的土壤,必然沒有發展。”奧地利莫比烏斯藝術基金會駐華首席代表澎飛(原用名呂鵬飛)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如是描述藝術與民眾的關系。
當日,記者如約到達位于北京東四環的基金會會客廳。澎飛彼時剛剛參加完第二屆開封國際文化金融與貿易論壇歸來。來不及歇腳,他趕緊整理思路,回應記者的提問。他表示,基金會旨在讓文化和藝術的社會影響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更好普及;也一直努力探索接地氣的文藝形式,為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增進中外民心相通添磚加瓦。
遠闖海外二十載,曾輾轉匈牙利、英國、奧地利等國家,做過服務生,從華文媒體記者成長為總編輯、社長,最終進入奧地利莫比烏斯藝術基金會擔任中華區團隊領頭人,雖然經歷了多次角色轉換,但澎飛做事的赤誠之心、文化情懷卻始終如一。
“我覺得情懷這兩個字很重要。一個人如若沒有情懷,做事難以傳承和延續。”他告訴記者,曾經的海外經歷愈發激起他的中國情結;而加入奧地利莫比烏斯藝術基金會,也讓他開始為中外文藝交流穿針引線。
從點滴做起,為中華民族贏得尊重
采訪中,澎飛感慨,中國的強大、國家形象的提升讓海外僑胞與有榮焉;而作為中華兒女一份子,海外同胞亦可從點滴小事做起,為中華民族贏得更多尊重。
1999年,19歲的他追隨父親的腳步,只身赴匈牙利。昔日奧匈帝國的輝煌讓熱血少年充滿了夢想,澎飛躊躇滿志。
“飛機快要降落時,看到那里城市的景象,我想自己新的人生起點就要開始了。”他說,當時心想要如何做出一番事業,然后衣錦還鄉。
然而,飛機落地時的遭遇潑了他“一盆冷水”。
“當時機場工作人員勒令所有持中國護照的公民站到一側,請其他國家的人先通行入關。”澎飛告訴記者,在包容性相對較強的歐洲,中國人卻也受到如此待遇,讓他終生難忘。
他介紹,那時歐洲人對國人印象刻板,即便自己穿戴整齊走在大街上,也會被誤認為是日本人、韓國人,早期很多海外僑胞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然而,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取得成功、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改變了海外僑胞的地位和境遇。
時至今日,澎飛依然清晰地記得,2003年的某天,一位陌生的外國人主動與走在街上的他搭話。在得知他是中國人后,這位外國朋友毫不吝嗇地給予稱贊。“他對我說中國人真了不起,你們能舉辦奧運會,你們的宇航員也在遨游太空了。”
澎飛說,這種變化的背后積淀了包括國家、海外僑胞群體以及個人的努力,“每個人都應該從點滴做起,為我們的民族贏得更多尊重。”
結緣基金會,用情懷做事
加入奧地利莫比烏斯藝術基金會之前,澎飛有過近十年的華文媒體從業經歷,了解到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多元文化的存在。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時,澎飛邂逅了他與基金會的緣分。
某次談及基金會話題,一位外國朋友直言,“華人習慣于成立商會、同鄉會,卻沒有人投身基金會的創辦和運營,甚至在主流基金會的高管中都沒有華人身影。”澎飛彼時便想以行動回應。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奧地利莫比烏斯藝術基金會。這一基金會的前身是奧地利莫比烏斯亞洲藝術中心,由來自奧地利、德國、比利時的海外華人與所在國的主流藝術家共同發起組建。基于這一基金會與華人的淵源,澎飛在2015年成為其中一份子。
2016年基金會中華區正式落地北京開展業務,將40余件由畢加索、米羅、達利等大師創作的經典藝術品帶到中國,通過學術交流、商業展覽、政府合作等不同形式讓更多中國民眾和藝術愛好者零距離領略到西方經典文化藝術魅力。
在近四年的發展過程中,基金會中華區團隊不僅成功出品策展了首屆至第三屆平遙國際雕塑節,同時還與富力集團、光大、聯想等業內翹楚在文化和藝術層面打造了不同形式的合作。目前基金會中華區團隊在中國地區與政府及各類商業機構共同打造的文化藝術類活動案例已多達近百件;除去影視行業,基金會參與的藝術形式幾乎涵蓋了包括平面藝術、雕塑藝術、音樂、非遺文化、舞臺劇、公益等在內的所有方面。
“基金會不同于商業公司,它是有情懷的。”澎飛說,是否盈利不是最終目的,對于合作選擇,基金會有自己的標準和維度。奧地利莫比烏斯藝術基金會將海外最優質藝術資源引入到中國國內,同時也竭力將中國最優質藝術資源輸出到國外,根據合作伙伴需求,量身打造展現形式,讓文化和藝術影響力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更廣泛推廣。
澎飛介紹,基金會也期待利用自身平臺為中國各大文化藝術機構培養更多行業領軍者,“我認為這是基金會價值的最好體現,不僅實現自身發展,還會推動整個行業和社會人文的發展。”
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澎飛認為,在中國民眾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的情況下,大家對精神生活就會有更多需求,文化藝術領域也會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文藝聯通民心需接地氣
“藝術是相通的。”采訪中澎飛提及,文化藝術是全人類共同的人文財富,對中外友好交流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期間,奧地利莫比烏斯藝術基金會邀請了數位全球著名策展人前往古城平遙考察。在沒有翻譯講解的情況下,第12屆卡塞爾文獻展策展人露絲·諾亞克盯著雙林寺內擁有2700年歷史的韋陀彩塑像流出了眼淚,她說,“我想我已經明白了這件瑰寶所表達的文化內涵,他的眼神已經告訴了我一切。”
澎飛表示,無論國籍、語言差異,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是相通的;無論國際關系如何變化,不同地域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永遠不會中斷。
澎飛認為,中國正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期,歷史文化和藝術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當不同地域的人們從心底認知并尊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時,相互的友好自然就會綿延世代。”
在他看來,文藝聯通民心需要用對方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做接地氣的文藝展出,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慢慢增進相互間了解。“一些博物館將古玩數字化,也有美術館將畫作數字化處理后展出,這種讓珍寶活起來的方式就很好。”
多年的從業經歷讓澎飛意識到,海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的概念有些固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不甚了解。他坦言,基金會中華區也嘗試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用海外民眾易于接受的動態展示、人際互動等形式,積累資源、培養人才、打造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模式,為海外民眾全面了解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5000年華夏文明盡上一份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借用屈原的詩句,澎飛表示,文藝聯通民心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把基礎做實,口耳相傳、水滴石穿,海外民眾自然會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自然會從心底愿意和我們做命運共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