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訊(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25日,福州市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召開。“十三五”收官,福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亮點?“十四五”啟航,發改、工信、商務、金融各領域將如何發力?這場發布會給出答案。
市發改委:從“五高”發展 邁向三大躍升
【回顧“十三五”】
“十三五”期間,福州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實現城市發展高能級、經濟發展高質量、人民生活高福祉、生態環境高顏值、社會治理高效率“五高”發展。
綜合實力跨越提升。GDP連續跨越四個千億級大關,2019年完成9392.3億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標。GDP和人均GDP均排名全國省會城市第十,比“十二五”末前進3位。
城市發展能級提升。建成區面積增至3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780萬人。2016年~2019年,新區GDP保持年均增速10%。福州GDP占閩東北協同區比重57.3%。
產業發展活力迸發。加快“三個福州”建設,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總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形成5個千億產業集群、16個產業基地。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53.6%,較2015年提升4.9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縱深推進。建成全市“一號、一窗、一網”政務服務體系。入選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信用排名由2016年的第25位升至第3位。2019年進出口貿易額2525.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5.3億元。
民生福祉顯著改善。2019年底,學前幼兒入園率與普惠性幼兒園學額覆蓋率均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全省率先實現醫聯體基層醫療機構全覆蓋。鐵路路網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地鐵1號線、2號線通車運營;實現高速公路“縣縣通”,機場二期工程開工建設。
【奮斗“十四五”】
“十四五”期間,福州市將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為目標,力爭GDP保持中高速增長,推進城市、人口、經濟規模躍升。
拉開發展框架,實現城市規模大突破。力爭“十四五”末,全市建成區面積達600平方公里左右。聯通“海絲”,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和國內一流樞紐機場。加快推進建設城際鐵路F2線(莆田至長樂機場)、F3線(寧德至長樂機場),通過接軌國鐵網絡,實現“高鐵進機場”。
堅持“東進南下、沿江向海”城市發展戰略,積極推動行政區劃調整,謀劃閩侯、連江加快融入主城區,推進鼓臺一體化發展,拉伸城市發展框架,力爭“十四五”末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600平方公里左右。
構建高端產業體系,推動經濟規模新跨越。謀劃建設“中國東南科學城”和一流大學城,構建萬億級環城科創走廊。加快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培育萬億級產業園區,實現“54321”雁陣式產業集群發展目標。
建設民生幸福樣板,助力人口規模大躍升。深化各項社會事業改革,補齊重點領域短板,力爭“十四五”末城區常住人口超500萬人。
市工信局:建設制造強市 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回顧“十三五”】
“十三五”期間,福州市工信系統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增動能、優服務。
工業總量突破萬億。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居全國26個省會城市第2位、東部沿海省會城市第1位。
新增紡織化纖、輕工食品兩個超兩千億產業。五大千億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
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由2015年底的21.8%提升至2019年的26.3%,產業培育工作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企業研發中心成倍增加。新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10家、省級49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27家,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百億企業總數占全省三分之一。規上工業企業數從2015年的2302家增加到目前的2589家。
信息化建設取得新成就。被授予全國首批“中國軟件特色名城”“綜合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等稱號,入圍全國5G規模組網建設及應用示范城市。在全國率先開展窄帶物聯網水務項目規模商用,建成全國首個物聯網開放實驗室。截至目前,全市“上云上平臺”工業企業達1700多家,通過兩化融合貫標企業299家,數量居全省第一。
新增4家千億園區,實現零的突破。扎實開展軟件園“一園多區”建設。晉安湖、東湖、旗山湖“三創園”啟動開發建設。
【奮斗“十四五”】
“十四五”期間,福州市把發展制造業作為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大引擎,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市,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著力扶引百億龍頭。力爭到2025年,培育形成產值超百億元企業(集團)20家以上。
加快培育千億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全市形成6個超千億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5%。
全面推進園區建設。實施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提高“畝產效益”,推動成為制造業發展重要平臺和引擎。
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能工廠、燈塔工廠,以點帶面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突出創新能力建設。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組建創新聯盟,開展關鍵和卡脖子技術攻關,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構建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