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地處河北省西北邊緣的平泉市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記者一走進河北華素素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溫暖的氣息撲面而來,員工們正在緊張地調試設備,為即將投產做最后的準備。公司總經理黃華強告訴記者,該項目能順利啟動實施,短時間內實現投產,離不開平泉市扶貧資金的前期投入。據了解,平泉先后兩次注入460萬元、1200萬元扶貧資金,支持公司進行產品中試和生產線建設,并吸引社會投資3.4億元,最終促成了華素素食品公司菌菇合成肉項目。
1660萬元扶貧資金,緣何撬動了3.4億元投資?這背后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不斷創新完善的扶貧資金使用辦法。“通過資本入股和資產收益等多種方式,吸引、撬動較大金融資本、社會幫扶資金參與脫貧攻堅,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平泉市委書記董正國告訴記者,2019年以來該市共打捆投入扶貧資金3.58億元,撬動社會資本多達25億元。
平泉于2018年退出了貧困縣序列。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國家及相關對口幫扶單位依然有部分扶貧資金注入。如何讓這些扶貧資金對扶持貧困群眾、促進鄉村振興發揮更大效益?
平泉市經過調研發現,2018年以前,全市共投入扶貧資金8.8億元,但真正能看到實際效果的項目并不多。平泉市扶貧辦公室主任魯文學說:“這些錢都撒了‘芝麻鹽’,資金大多用于貧困人口救急和不太大的扶貧項目上,既難見實效,更難取得持續回報,沒有形成良性循環。”
當地決定轉變發展思路,把扶貧資金打捆使用,通過對食用菌、設施菜、林果等特色產業扶大扶強,帶動全市農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嵌入產業鏈條,以此來夯實農業基礎,促進扶貧資金增值,帶動群眾增收。
在平泉最大的農村社區桲欏樹社區,記者走進了年產10萬袋香菇菌棒的生產基地,桲欏樹社區土地股份合作社負責人楊海平介紹,該食用菌規模化生產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全部來自扶貧資金,項目完工后全部交由桲欏樹社區土地股份合作社運營。
楊海平告訴記者,生產基地全年可生產香菇菌棒1000萬棒,年產值達3000萬元。“不僅讓208個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據初步測算,基地還可以增加集體收入達180萬元。真正發揮了扶貧資金的‘造血’功能。”
“扶貧資金既要防止發生投資風險,又要發揮最大效益,做到保值增值。平泉市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魯文學說,“為了資金使用安全,并持續長久地發揮扶貧資金作用,除了政府主導投資的項目外,其他非政府性質的業主項目投入資金比例必須達到扶貧資金投入的3倍以上,并且每年按投入量的6%繳納占用資金效益。這樣不僅有效規避了資金風險,從中獲得的收益又能再次滾動投入到扶貧項目中。”
平泉市市長曹佐金告訴記者:“我們采取資金資本合作方式,從使用主體中提取6%的收益,合作期結束收回全部資金,從而建立起扶貧利益聯結機制,也保證了扶貧幫扶資金保值增值。”
據統計,自2019年該市探索實施資產(資本)收益扶貧以來已投資3.58億元,撬動社會資金達25億元左右,為社會新增就業崗位25000多個。同時,每年有4700多萬元的收益,用于扶貧資金池的滾動發展。
在承德亞歐果仁有限公司廠區,工人們正在各個生產車間忙碌。“這些工人大多是附近村的村民。”跟著主管生產的經理薛志強,記者進入一個嶄新的加工車間,幾名工人正精心清理生產線。
薛志強告訴記者,由于業務不斷擴大,公司原有的杏仁脫苦車間已不能適應公司的發展,急需一條全新生產線。建新車間、上新生產線,資金是關鍵。恰在此時,平泉市扶貧資金資本合作機制出臺,決定將700萬元扶貧資金注入該企業。有了扶貧資金,公司堅定了信心,短時間籌集資金1400萬元,組織人員加大項目攻關力度。僅用時5個月,項目順利完工。
薛志強介紹,新生產線每天能處理山杏仁500噸,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當問到先進生產設備的投入是否減少了用工數量時,薛志強說,“完全不受影響,公司的設備不斷升級,規模不斷壯大,解決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也不斷增強。目前,公司員工有3000多人,2009年時只有七八十人”。
“我們在投入扶貧資金時,會選擇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企業,這樣能以較少資金撬動較大社會資本參與,使各方資金有機融合、凝成合力,做大做強扶貧產業,讓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魯文學告訴記者,2019年以來,平泉實施的170多個扶貧項目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其中僅菌、菜、果“一主兩輔”特色產業就使農民年人均增收達7800元以上。
經過3年扶貧資金打捆使用實踐,平泉農業產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產業影響力和美譽度持續提升。平泉扶貧資金使用經驗也獲得了國家扶貧辦和財政部的認可,被介紹和推廣至全國多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