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3月16日電 題:回眸廈大百年:打好“僑”牌 寫信都能把學生教出來
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作為中國第一所由華僑獨資興辦的高等學府,廈門大學從創校伊始,奔涌的血液中就流淌著“僑”的血脈;因緣際會,打好“僑”牌,拓展海外華文教育事業,成為與廈大百年發展如影隨形的文化基因。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原副院長陳榮嵐教授,已在海外學院工作逾20年。他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廈大海外學院創建60多年來,已為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逾6萬名各類海外英才,其中不少海外華僑華人精英,如今已成為活躍在東南亞等國家經濟社會舞臺上的棟梁之才。
“像東南亞一些知名華人企業家、華文作家、教師、媒體記者、編輯、學者、中醫師等,不少是海外學院畢業的。”他說,印尼華人企業家林聯興,以70歲高齡獲得海外教育學院中文函授本科畢業,更是體現了學無止境,鍥而不舍的精神,與廈大校訓“自強不息,止于至善”高度契合。
陳榮嵐說,這些廈大海外僑界校友,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深受校主嘉庚精神熏陶,胸懷大愛,感恩回饋,熱心推動母校教育事業和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
因地處東南沿海,又是海防前線的特殊性,原國家高教部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將廈門大學發展方向定位為“面向東南亞華僑,面向海洋”。
廈大海外教育學院于1956年創建,前身為中國高校第一個設立的華僑函授部,后曾使用海外函授部、海外函授學院等名稱,1991年經教育部批準定名。創立當年,廈大就對外招收數理化等專科學歷生300多名;翌年,數理化學科招生數增加一倍,達到680多人。
陳榮嵐說,當年廈大設立華僑函授部,是為滿足海外華人學習中國語言文化和數理化科學知識的需求,以提升他們在當地謀生創業的能力,更好地融入所在國主流社會,促進中外合作交流,成為中國高校中最早專門從事對外教育的機構和第一代海外遠程教育的開拓者。
如今,海外教育學院的華文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已形成漢語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并重、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兼備、面授教學與遠程教育并舉、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并行的學科特色,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享有較高聲譽。
廈大海外教育學院遠程教育部主任劉強博士告訴中新社記者,廈大華僑函授部,一開始采取書信往來的函授形式進行海外教學,把教材或相關學習材料從廈門郵寄到華僑華人所在地。
他說,盡管是函授方式,而且郵寄時間比較長,但華僑華人學習熱情高,學業有成。他們稱贊廈大“寫信都能把學生教出來。”
改革開放以后,廈大海外教育發展為函、面授結合方式,除了傳統函授外,依托華僑華人所在國當地教育機構,從廈大派教師前往集中面授,答疑解惑;2004年以來,隨著新技術條件的成熟,廈大海外學院開始實現大規模遠程網絡教育。
劉強說,新一代海外華僑華人和當年的老一輩有很多不同,廈大正在不斷探索面對新情況新形勢下如何開拓創新,想更多辦法、更多途徑,更好地服務華僑華人海外教育工作。
2016年2月,廈大開創中國高校走出國門辦學的先河,在曾經哺育和成就陳嘉庚不平凡一生的馬來西亞興建分校,這是中國高校中率先設立擁有獨立校園的海外大學分校,再次備受中外教育界矚目。
廈門大學原校長、廈大校友總會理事長朱崇實認為,這是廈大對陳嘉庚創辦廈大、恩澤萬代的一個回報,這是一個歷史的回饋,這也是廈大走進世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近年來,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教育成效,該校相關人士稱,2017級化學工程專業本科生吳舒霏和劉俞伶今年2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重要國際期刊Solar RRL的特刊Solar Photocatalysis上發表綜述,引起業界人士關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