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清智) 連日來,福建省各地各部門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圍繞《關于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實施方案》重點任務,堅持以深學促實干,結合實際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把黨史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實效,在“辦實事、開新局”上展現新作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往深里走、往實里走。
省委組織部以近鄰黨建為抓手,創新近鄰工作機制,盤活近鄰資源力量,打造近鄰服務陣地,推動資源力量下沉對接領辦服務,有效解決了一批停車難、上樓難等社區小區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形成“無事常聯系、有事共商量、鄰里一家親”的氛圍。
省人社廳以穩就業保就業為主線,聚焦就業困難“痛點”,組織開展“131”服務行動,著力幫扶困難人員;聚焦政策落實“堵點”,采取“三單制”方式,推動惠企惠民政策落地;聚焦企業發展“難點”,實施穩產穩崗“四留”政策組合拳,開展“八個一批”活動,降低企業穩崗留工成本,助力企業發展。
廈門市郵政以素有“走在云端上的公交”之稱的606路公交為載體,開通首條山區“公交快遞”,解決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村民收、寄包裹難的問題。
泉州市永春縣全面推行在職黨員“回家日”制度,將每月最后一個周日定為“回家日”,推動更多工作力量和服務資源下沉到社區小區,常態化開展為群眾辦實事活動。
漳州市東山縣公安局開啟硬核“護學”模式,在縣主要城區中小學嚴格落實“護學崗”責任制,在每天高峰時段,提前站崗、延時護崗,為師生安全出行保駕護航。
……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既要立足眼前、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完善解決民生問題的體制機制,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科技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全年計劃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2000名以上,打造精準選認新模式,即“基層提出需求、市縣主動認領、省里統籌安排”的“訂單式”需求對接模式,為農民和經濟實體提供“菜單式”服務,增強服務供給的有效性和精準度。
省公安廳積極推動7項公安行政審批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實現同一事項在不同區域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省交通運輸廳實施福建省大件運輸審批“一網通辦”,疏通大件運輸許可堵點問題,使企業申報更便捷,審批服務更精細,并聯許可更規范。
廈門市集美區建立全省首個區級臺胞警務服務站,實現了“接待服務+實體辦事”一體化融合,為臺胞提供一站式、有溫度、高效率的警務服務。
南平市浦城縣著力發揮中小微企業金融幫扶政策作用,巧引金融“活水”解企業資金困難。目前,已為4家小微企業提供過橋轉貸2199萬元,12家企業享受到紓困貸款資金3900萬元,全縣工業產業基金(振興貸)也為34家企業提供貸款9508萬元。
下一步,全省各地各部門將繼續堅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切實把實事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