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5月12日電 (記者 龍敏)地處福建北部的南平市,山高路陡、林密溝深,是閩江之源、福建的生態屏障,素有“中國竹鄉”“南方林海”之美譽。然而,因交通不便,南平也成為福建經濟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
邁入“十四五”,福建官方為南平規劃了全方位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加快武夷新區高質量發展,加強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和科學利用,推動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福建省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的前沿平臺、深化閩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基地、閩東北協同發展區新增長極。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戴永務教授認為,生態“高顏值”正推動閩北地區發展“高素質”,推動閩北產業綠色化,加快閩北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進程。
福建省人民政府日前出臺的《關于支持武夷新區建設加快南平全方位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加大省級旅游專項資金對武夷新區的支持力度,支持打造武夷山世界級旅游景區;爭取擴大武夷山旅游口岸開放,加大境內外航線培育支持力度;支持南平設立跨境電商產業園,推動武夷山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運行。
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將在南平加快建設。福建官方支持南平對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特色農業項目予以扶持,扶持茶業、畜禽、筍竹和糧油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和科研機構建設,參與茶產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武夷山水”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
當下,區域合作正成為中國經濟的“強引擎”。觀察人士指出,隨著區位優勢以及交通優勢的釋放,南平成為福建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的前沿,發揮重要鏈接作用。
目前,從南平坐高鐵到福州僅半個小時、到上海不到4個小時、到深圳6個小時、到北京僅7個小時,與杭州、南京等形成3小時城市圈。同時,閩江航道、武夷山新機場都在加快建設。
南平官方人士認為,隨著立體交通體系加快完善,制約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已經打破,南平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的通道作用日益凸顯。
閩臺合作也是南平全方位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福建將支持武夷山對臺直航空中通道建設,重點推動臺北飛武夷山旅游客運包機;打造南臺經貿合作“同心”品牌,加快南平同心公共保稅倉庫項目建設;支持南平建設國家級海峽兩岸康養、旅游休閑等產業交流基地;支持武夷新區民辦職業院校開展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與臺灣職業院校、臺資企業實施聯合培養人才合作辦學。
與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不同,南平對臺融合發展更側重于農業、鄉建鄉創、朱子文化等方面。由是,福建支持邵武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建設,使其可同等享受省里賦予的臺灣農民創業園扶持政策;支持創建省級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吸引臺灣青年來實習就業創業;支持創建國家級、省級對臺交流平臺,提升“朱子故里”等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