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澳洲中國各族同胞聯誼會中文學校校長——鄭臻毅
【背景介紹:鄭臻毅是澳洲中國各族同胞聯誼會中文學校的現任校長,該校是澳洲第一個采用簡體字教學的中文學校,而鄭校長就是該校名副其實的一把手。每周末他風雨無阻,不求名利,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一干就是23年。也就是這個”一把手“不求在會里的各個頭銜,同時在澳洲中國各民族同胞聯誼會擔任常務副會長,數十年如一日為學校為聯誼會貼時間、貼精力、貼金錢。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舍己為公,甘當綠葉的奉獻者。小編在與其交談的過程中,深深感受鄭臻毅身上那份嚴謹低調的作風,和滲透到血液中的奉獻精神。】
鄭校長和學生的作品在一起
“甘”為綠葉,只管耕耘不問收獲?
我們的采訪是從小編的年紀開始的,聽聞小編是90后,鄭先生說:“如今90后有著良好的基礎,優越的條件,很強的自信心,尤其是澳洲的90后留學生們,我都很看好。”
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增強,90后的發展前景可謂是一片光明。但是也由于這樣優越的條件,這些”溫室的花朵”也特別容易在重大的打擊下,就氣餒放棄。所以,鄭先生用他成功的經驗給90后的奮斗者一個忠告:不要激進,提高抗壓能力,萬事求穩不求快。
鄭臻毅先生的座右銘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獲”。當小編問到他為什么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時,鄭先生告訴小編,每一個努力的當下,都是過程中的美好,至于結果,實際上受到很多變化因素的影響。盡力去做,不讓自己后悔,對結果不強求,就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當鄭先生用緩慢的男聲飽含感悟地說出上面這些詞句時,貼切的語言表達,準確地描述,感覺每一句話都是經典,每一句話后面又都有著故事。其中不僅透露出扎實的學術功底,更讓我們感受到他對這次采訪認真負責的態度。一次采訪如是,窺斑見豹,當小編聽到后面鄭校長的小故事時才真正體會到這種態度就是他立人處世的根本。]
鄭臻毅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圖為鄭先生在學校給孩子們上課。
鄭臻毅先生曾在國內經歷過知青上山下鄉的艱苦時期,他說,當時吃過的那些苦,如今想來真是上天賜予的寶物。因為經歷過那些艱苦的過程,如今任何的挫折對他而言,都無法將他打倒。”我雙手空空來到這里,最差的也不過就是雙手空空再回去嘛,如今的生活,澳洲的打拼再苦也苦不過上山下鄉時期啊。”所以鄭校長時時感恩,寵辱不驚,坐在他的對面聽他述說當年的艱辛,所感受的只是豁達坦蕩的胸懷。
小編多次和鄭臻毅先生一起參加活動,每次活動他都精心準備,但活動之后,又總看不見他,尋覓一陣方才發現他遠遠坐在最角落的位置,看著所有人在一起快樂。甚至有時候想要拍大合影還得從人群里特地把他”召喚”出來。或許這種默默,就是他最好的享受。如今年過六旬的鄭先生還是喜歡低調的生活。休息的時候喝喝茶,釣釣魚,品嘗全球各地的美食,跟年輕人在微信朋友圈互動,也許這就是鄭先生最愜意的生活方式吧。
圖為鄭臻毅(左一)和悉尼總領館僑務領事王蕓(中)、多民族同胞聯誼會會長孫寶仁(右一)參加領館活動圖片。
以苦為“甘”,推行華文教育
每周六,鄭臻毅要用他的皮卡車將一些教學設備和課本運到租用的公立中學教室。學校還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來培養學生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畢業典禮的朗誦比賽,舞蹈繪畫興趣班等等。
圖為陪伴著鄭臻毅每周六將學校用具拉到教室的貨車。
在2012年,因為聯誼會內部會長制度的調整,鄭臻毅會長接管了當時面臨重重困難的澳洲中國各民族同胞聯誼會中文學校。租用教室的問題首當其沖,由于中文學校是租用公立高中的教室,當時因某些原因導致無法延續租約。鄭臻毅校長為此跑了好幾趟公立高中,做足了思想工作,才成功說服其在政府的補助下,繼續在周六為中文學校提供教學場所。
緊接著面臨的教師資格問題也是特別令人頭疼。由于中文學校的補貼有限,所收取的學費也是僅僅能夠用于支付教學材料的費用,因此,要聘請具有正規教師資格的中文老師,對于當時財政拮據的中文學校而言也是一項特別大的支出。好在有聯誼會的支持,這才讓中文學校在保證教學課時的同時也保障了教學質量。同樣,作為第一家在澳洲用簡體字教學的中文學校,對教材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中文學校選用了暨南大學出版社針對海外學生而制定的全12冊教材,每個授課教師也需要根據教材制定相應的教案。
圖為經過慎重選擇并在總領館幫助下選好的適合海外教學的中英文簡體華文教材。
每個學期90澳幣的學費,對于如今大部分的中文學校來說,是相當低的一個標準。為了節約開支,鄭校長每周六的早上都第一個到達學校,為教室開門,準備好相關的教學設備。保障中文學校的正常運作,讓學生們能在好的環境下正常學習,是鄭校長4年來堅持管理中文學校的動力。他告訴小編,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人走遍世界各地也不能遺忘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字,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媒介,華文的學習是對華裔后代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澳洲各民族同胞聯誼會中文學校于1993年6月份開班,至今已培養了數以千計的澳洲華裔兒童學習中華文化。如今,學生人數仍穩定在100多名,最多時甚至有300余名。
圖為2014年澳洲中國各族同胞聯誼會中文學校結業典禮。后排身穿白色襯衫的就是鄭臻毅校長。
圖為2014結業典禮鄭臻毅(前排左四白襯衫者)與老師和工作人員的合影。?
“甘”居其位,嚴謹細致身體力行
?除了要操心中文學校瑣碎的事情,鄭臻毅還要顧及澳洲中國各族同胞聯誼會的事務。作為聯誼會的常務副會長,鄭臻毅主要負責是對外聯絡,包括與總領館、其他社團的聯系,算下來平均每年僅是聯誼會自己主辦的活動就有5、6場,這還不包括代表聯誼會參加其他社團的活動。要將這些活動全部辦好,鄭臻毅先生體會到一點:必須盡量親力親為。
還記得5月1日是聯誼會孫寶仁會長榮獲澳中各民族文化杰出貢獻獎的表彰大會,鄭臻毅先生一早就開始策劃,布置,并為到場來賓細致地安排座位,照顧嘉賓入座。小編到達的時候,會場已經是高朋滿座,貴賓如云,正當小編不知所措的時候,鄭先生出現了,他熱情地領小編入座,介紹當天儀式的環節,讓小編感覺來到聯誼會的”地盤”就有一種家的溫暖。除了考慮現場的嘉賓邀請、食物、節目、音響、現場布置,保證一個活動能正常運行之外,還要顧及各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及口味。相比較其他的社團活動而言,各族同胞聯誼會的所有活動既有著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更有著諸多需要協調的細節。
圖為生活中的鄭臻毅
澳洲中國各族同胞聯誼會發展了23年,有548名會員,16個少數民族,大家每每有活動都團結一致。之所以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績,還要歸功于聯誼會具有澳洲特色的管理制度。本著為團結、要民主的主旨,學習澳洲政府誰當總理誰組閣的形式,聯誼會也采用了:投票選舉會長,會長選出后,由會長建班子(包括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常務理事長);同時為了避免一言堂的產生,當理事會成員對一個方案有不同意見時,可召集各理事重新開會討論,對方案投票,票數過半方可通過。(可參照下方組織結構圖)
作為聯誼會的常務副會長,要和秘書長攜手將各項工作推進下去,鄭臻毅幾乎將所有的業余時間(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周末的日子)都用在了這些完全沒有名利的事務上,多少資料要查詢、整理;多少事情要協調、統籌;多少人員之間的問題要溝通、理解;他要將諸多瑣碎的事情重復地完成。鄭臻毅用他自己的言行一致向我們說明了:
【做一件事不難,重復地做一件事最難,沒有一顆”心甘情愿“的心,沒有一種“轉苦為甘”的思維,都難以長遠,當名利沖擊下多少人僅以二流的水平挑戰一線的地位時,像鄭臻毅這樣涵養一流的能力甘愿當綠葉,一個甘字,讓我們更對其大度、包容、灑脫的人品刮目相看,于紅塵濁世中如清流沁潤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