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惠醫生與他的康平醫療中心
【背景故事:澳大利亞天士力康平國際醫療集團董事長、澳大利亞宋慶齡基金會主席、澳中醫學交流促進會會長陳星惠醫生,1954年出生于馬來西亞,祖籍中國福建龍巖。17歲那年,隨家人移民至澳大利亞,并就讀于新南威爾士大學醫學,畢業后,憑借精湛的醫術和周到的病患服務,于1994年榮獲“澳大利亞年度最佳家庭醫生”稱號。雖然師從西醫,陳醫生在領略到中醫醫術的精髓后,致力在澳大利亞推崇中西醫結合治療,力求為病人尋求一條更優化的治療方法。
陳星惠醫生雖然出生于海外,卻有著一顆情系祖籍國的赤子之心。他熱心參與社區醫療慈善事業,并參與創辦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積極推動中國和平統一事業。創會以來,他連續10年擔任了 “僑心光明萬里情”醫療團團長,到中國的邊遠省份貧困地區開展白內障義診手術,將光明遍灑大江南北。隨著澳洲華裔新移民的增加,陳星惠醫生關注到華人患者看病存在語言溝通障礙,即于1995年創辦了提供中英雙語醫療服務的康平醫療中心。康平醫療中心因精湛的醫術及高質量的服務廣受歡迎,如今已在悉尼各區開設了多家綜合性的醫療服務中心。】
陳星惠醫生接受本站記者專訪
“僑送光明”
陳星惠醫生是第三代“海外華人”,他的父親從小教導他,牢記“事業有成,回饋家鄉”。 90年代,陳星惠醫生首次隨澳洲政府代表團踏上“尋根之路”,回到改革開放還不久的祖國大地。“當年的深圳,真可謂是貧瘠之地,當地的醫療水平讓我感覺到祖國現在需要我們。”從中國回來后,陳星惠醫生就著手聯系和發動海外華僑力量,2003年至2014年的10年間,由他擔任團長,到中國的邊遠地區展開白內障義診手術。“第一年的團隊僅二十余人,在西藏高原上,所有的醫療器材都是我們自己從澳洲背回去的。”陳星惠醫生如是說。
?
陳星惠醫生(前排左二)組織的“僑心光明萬里情”義診活動得到奧法雷州長的大力支持 資料圖
在第一年的白內障義診活動廣受好評后,加入義診醫療團隊的醫生們越來越多,“醫生團隊多達三百人,一周能做四百到五百例患者。我們去了很多地方,鄉親們能重見光明,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回報。”每一年的義診,僅一周時間,在短時間內實施多次手術,對醫生來說,壓力和強度是相當大的,而這樣的義舉陳醫生一做,就是整整十年。“有很多海外僑胞都愿意為祖國人民盡一份力,有錢的出錢,有設備的出設備,而我就是有力出力了。”雖然在接受小編采訪時的陳醫生并沒有身穿白大褂,但這一刻,陳醫生的形象卻與畫報中救死扶傷“白衣英雄”的影像融合在了一起。
白內障義診活動中陳星惠醫生在為患者做眼部檢查 資料圖
除了用自己的醫術支援祖籍國,陳星惠醫生還不遺余力促進自己的家鄉福建龍巖與澳大利亞臥龍崗市結為“姐妹城市”。陳醫生告訴小編,2000年他回到龍巖考察的時候,家鄉水質和醫療的發展讓他揪心。為此,他特地聯系州政府幫忙,將龍巖的技術工程師接來澳洲培訓治水技術,經過兩年的努力,龍巖的水質有了顯著的改善。2002年,陳醫生被授予龍巖市首批“榮譽市民”稱號。數十年來,不論是在醫術上,還是在推動中澳文化交流上,陳星惠醫生獲獎無數,但最讓他引以為傲的卻是身為龍巖市的“榮譽市民”。“如今我回國參加龍巖市懇親大會,看到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我是特別自豪的。”
“醫濟僑胞”
陳星惠醫生,在行醫過程中關注到,隨著越來越多華裔新移民的涌入,華人患者看病溝通困難的問題越來越普遍。即便是有一些英語基礎的留學生,也未必能準確運用英文描述自己的癥狀。為了改善這樣的問題,陳星惠醫生于1995年在南區的Hurstville(好事圍市,也是悉尼南區早期的華人移民聚居地之一)創辦了第一間康平醫療中心。“其實當時不是因為這里華人多而選址這里,而是當這間醫療中心建起來之后,華人都聚集到這里了。”這間以高品質多語言服務、創新的中西醫結合醫療理念和獨特的中醫保健方式著稱的醫療中心,很快便廣受好評并被譽為悉尼最成功的醫療中心之一。
陳星惠先生(第一排左七)參加康平醫療專科美容開業儀式
“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希望,這就是我從醫的三個基本原則”。從一個普通的門診部,到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四間連鎖綜合性的大型醫療中心。康平醫療中心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在提供西醫西藥的同時,還擁有中醫中藥、針灸推拿的服務,不僅提供多語言服務幫助,還提供多樣化專科門診治療。除開南區第一個建立的醫療中心,北區的康平醫療中心配備了美容中心,工作日營業時間長達12個小時。“開到晚上9點的診所,對于上班族來講真的非常方便,不然周末排隊就診的人太多,看個病一天就都耽誤了。”接受采訪的北區康平醫療中心的一名患者告訴小編。
康平醫療中心在Campsie的分部
目前,康平集團,尤其是旗下康平中西醫結合治療中心,成為了中醫“借船出海”,融入西醫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了中西醫臨床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平臺。常言道:“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是以人為本以病為標的有機結合,同時也是中西方文化及思維方式的一種融合。如今的澳大利亞,在陳醫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社團、民族認識和了解到中醫藥學的神奇療效,也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士開始接受中醫的治療。在位于Campsie的醫療中心里,小編看到候診室的凳子上坐著不同膚色的病患,前臺的接待護士正熟練地運用中英文雙語為患者服務,這些都是多年來,陳星惠醫生努力促進澳洲主流社會接納中醫以及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所結出的碩果。
“借船出海”
“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優秀國粹中醫藥,我希望不僅是能規范且深入地在西方社會推廣,作為華人,更要將它傳承下去。”作為一個生長在海外,徹頭徹尾接受西醫教學的陳星惠醫生,做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開放的思想和勇氣的。陳醫生告訴小編,自其了解到中醫藥學的療效后,數十年間,他都在致力推動和實踐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在民族大融合的澳大利亞社會,這是一個契機,也是一種必然。”
談起當年首次接觸到中國醫藥學的往事,陳醫生戲稱其為“一個大巧合。”“一開始對中醫,是完全不了解,也沒怎么研究過。”陳醫生坦誠道。“當時是為了向澳洲政府提出抗議,尤其是針對提高亞洲留學生的醫學入學門檻,偶然接觸到了中醫學。”在向政府申訴的過程中,陳醫生結識了時任中國駐悉尼總領事段津先生。段總領事在任期間,曾一直致力于把中醫帶出海外,帶入澳大利亞。在段總領事組織的一次座談會上,陳醫生認識了一位曾經有著非常強烈排華心理的退伍軍人,他在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晚期后,在中醫協會的介紹下到北京接受中醫治療,結果治療十分成功,他的壽命在原有的基礎上延長了三年之久。在這延長的三年里,這位退伍軍人拋棄對華偏見,并開始致力于中澳文化交流。“他態度的轉變給我的影響是震撼的,西醫的局限性和中醫的療效,讓我意識到中西醫結合治療,將會是一種更有成效的方式。”
陳星惠醫生(右一)在澳洲首屆中醫藥文化節上簽署中醫藥種植科研合作意向書 資料圖
然而在二十一世紀初期,西方主流社會對中國文化了解甚淺,引進中醫藥學困難重重,陳星惠醫生為此不懈努力了十多年。2012年7月,陳醫生的心血付出終于得到了應有的回報,澳大利亞政府正式對中醫行業實行注冊管理,這標志著澳大利亞首次以立法的方式承認中醫療效及合法性。從當年攜帶少許中藥材都要經過澳大利亞海關再三檢測,到如今幾乎每個有華人居住的地區都有中藥店,這樣的變化是小編來澳8年親眼見證的。得益于陳星惠醫生的牽線搭橋,中澳兩國近幾年來在中西醫結合領域的交流合作已邁出了重要步伐。“我這是借船出海,我希望在中澳兩國政府的支持下,3年內,我們華人能有自己的醫院,能在海外享受到與在中國一樣的無交流障礙的醫療服務。”說著這話的陳醫生,在他的眼里,小編看到了欣慰,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他對推動中西醫結合堅定的信心。
陳星惠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