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外國語學校的同學們在上陶藝課。 本報記者 武威 攝?
“同學們,你們想讓自己捏出的飛鏢、小碗、大刀燒制成陶藝品嗎?”三亞外國語學校陶藝客座教授曲俊蒙問道。
“想呀!”“Yes!”孩子們積極地舉起了自己的作品。
此時,正是三亞外國語學校陶藝課時間,來自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家十余名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中國傳統陶藝。在不同國家孩子的巧思下,結合傳統陶瓷微雕捏塑技藝手法,五角星、小刀、杯子等各式陶藝作品展現出中西文化相融的魅力。
中國陶藝課走進課堂,讓“洋學生”接觸東方傳統文化,是三亞外國語學校著力創新教學模式、推進中西文化交流、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一個縮影。學校通過開設國學課程、舉辦詩會、文化建設等等一系列舉措,搭建起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讓“洋孩子”們切實感受到中國文化。
中國陶藝“誘惑”西方小匠人
7月的一個午后,椰子樹在陽光下婆娑起舞,在三亞外國語學校的陶藝教室內,一幅展現制陶工序的壁畫引人注目,木架上陳列著具有黎族苗族風情等各式風格不一的陶藝作品,濃厚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十余名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孩子們在古色古香的教室內,正在進行中英文雙語教學的中國陶藝課。在老師曲俊蒙的指導下,孩子們在天馬行空的巧思下,捏塑出人物、杯子等各式造型。
此堂陶藝課所學習的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微雕捏塑技藝,指導老師曲俊蒙正試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洋孩子”們通過實踐,體驗制作傳統陶藝作品的樂趣,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揉泥巴、做造型、設計作品、制作捏塑、燒制……陶瓷微雕捏塑作品的每一環步驟都需要把握細節,稍有偏差作品則難以成型,這考驗著孩子們的耐心、細心、專注力。
“老師,你看我做的飛鏢可以嗎?”來自澳大利亞的小學生Nicky迫不及待地拿著自己的作品湊到曲老師面前。
“真棒!要記得把周圍捏均勻一點哦,作品一會兒要放在高溫下燒制,所以要保證作品是空心的、均勻的。”曲老師說。
短短40分鐘,這群西方“小匠人”捏塑作品基本成型,獨特的中國傳統陶藝文化,令孩子們收獲了一次難忘的體驗。“注重學習技能培訓的同時,我們也在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通過繪制仿古壁畫、DIY中國風擺件、門窗裝飾等方式,展示中國味道,讓文化建設融入校園建設之中。”三亞外國語學校陶藝課老師鄭婷說。
“中華味道”熏染各國面孔
三亞近年來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國面孔來此扎根,不少“洋學生”開始走進中國課堂,逐漸融入到當地生活、工作中。在三亞外國語學校,學生共有250余人,其中外籍學生的比例達到25%,如何通過課程設計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深入,發揮教育資源優勢,是該校管理者的重要考量。
校園內,兩組巨型仿真中國象棋、圍棋棋盤擺設栩栩如生;教室內,一幅幅山水墨畫式壁畫抒發了寧靜致遠的情懷,傳統學堂的木質桌椅、折扇盡顯中國元素;走廊間,正紅色的傳統屋門、磚瓦屋檐富有設計感……在三亞外國語學校,這樣的“中國style”隨處可見,從校園景觀、教室格局等設計中,不乏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理念。
將中國元素融入校園環境,是三亞外國語學校打造特色教學模式的一個側面反映。“我們希望外籍孩子不僅能夠說中文,還要了解文字背后的歷史、文化。”三亞外國語學校外籍校長Brian·Back表示,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中不僅有基礎教育內容,同時還有認識中西方文化的課程,滿足中外學生的不同需求。
“目前我們面向外籍學生共設有國學課、陶藝課、國畫課、書法課等四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三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于淼表示,下一步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占比有望增加,將結合瓊島特色文化,舉辦黎錦進校園、中秋詩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