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在全球亮出新面孔
行走在非洲,經常可以看見當地人拿著一款手機自信地拍照,這款讓他們愛不釋手、專為黑人拍照量身定制的手機來自中國。最近,這家名為“傳音”的公司打敗了三星、蘋果等一眾國外手機品牌,榮登非洲智能手機銷量第一的寶座,僅2017年上半年就賣出了5000萬部。而這,只是中國制造風靡全球的一個縮影。
如今,中國制造一改過去價廉質低的形象,憑借其先進的技術、過硬的質量贏得了全球用戶的青睞。
各品牌在海外市場齊發力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制造”已成為一張亮麗的名片。其中,國產手機的表現更是搶眼,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還在國外市場屢創佳績。
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前十大企業中,6家中國品牌成功入圍。
在印尼,OPPO、vivo和小米三個國產手機品牌躋身2017年第三季度當地智能手機銷量排行榜的前五位。在印度,小米手機憑借920萬臺手機出貨量以及在印度市場23.5%的占有率,成功晉升為2017年第三季度印度智能手機第一名。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在造船、家電等領域屢創佳績。作為世界造船大國,中國的船舶訂單量、建造量和未交付訂單占有率三大指標位列世界第一,世界上已有船只類型95%以上中國人都能造。中國家電企業的國際化征途風生水起,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海爾收購三洋白電、斐雪派克、通用家電,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全球機器人四大家之一的庫卡集團……從傳統代工廠,到自主做品牌,再到加快海外布局,其角色正悄然發生變化。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中國制造向世界亮出一張張創新名片:高鐵、核電等裝備跨洋過海,國產大飛機蓄勢待飛,華為、小米等品牌引領消費潮流……
“中國智造”以創新為底色
緊握創新鑰匙、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實踐,“中國制造”迎來了發展的新天地,轉型升級的新動力讓“中國智造”的呼聲愈發高漲。
2017年4月3日,一輛由中國中車制造的波士頓橙線地鐵列車吸引大批民眾駐足。這是“中車制造”首次與其未來乘客見面。憑借過硬的品質和技術,中車就先后在波士頓、洛杉磯獲得184輛地鐵列車訂單。
以軌道交通為代表,新時期的“中國制造”正從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逐步向更注重高技術、高質量、高品質的“中國智造”轉變。
工信部資料顯示,中國在軌道交通、透明顯示技術、鋰離子電池、超導材料等多個領域的前沿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處于領先位置。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依靠科技驅動,我國制造業正努力搶抓機遇,探索出更寬更廣的發展之路,帶來巨大的變化。”
制造強國未來可期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近年來,中國政府就建設制造強國這一目標,相繼推出了眾多政策措施,為中國制造的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提出實現制造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力爭用10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中國制造2025》出臺以來,工信部先后確定了109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這些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高30%以上,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
2017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的通知》,對“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創建工作進行全面部署。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中國制造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根據科技部的統計,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第一,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2017年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風口上,中國制造這艘航船,正在創新的有力引領下破浪前行。
(劉少華 郭超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