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4月22日電(李琛 陳翊群)蘇家山變了。在村支書蘇文達眼里,20年前的蘇家山,除了山還是山,村民種的是土豆吃的是土豆?,F在的蘇家山已經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態種養經營模式,有了茶廠、養殖場、水廠,生態旅游基地也已現雛形。
路在變
蘇家山是七步鎮下轄的行政村,在距周寧縣城東20余公里的大山中。周寧縣位于閩東北山區,平均海拔800米,縣城海拔880多米,居全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稱。
20年前,25歲的蘇文達和村里的青壯年一樣,扛著行李外出“淘金”,當時只能步行4、5個小時到縣城,才坐上長途班車。如今路修好了,從縣城到蘇家山開車只要半小時。今年又多方籌資投資980萬元,按照三級路標準對4.5公里的進村道路進行拓建,主體工程將于月底完工。完工后,村里到縣城的時間還可以再縮短10分鐘。
蘇家山的村民不僅到縣城方便了,就是走出周寧走出寧德,也有四通八達的省道、高速路網,還有距周寧僅一小時的福安灣塢動車站。
要想富,先修路。山里的農副土特產也通過這便捷的交通網絡銷往外省、甚至國外。
業在變
蘇家山的村民祖祖輩輩靠天吃飯、土里刨食。
那些年,在外做生意的蘇文達經常往返于上海周寧,每次回到蘇家山,看著鄉民們期盼的眼神,按這位敦厚漢子的說法是“心里不是滋味”。蘇文達說:“俗話說落葉歸根,外面再好還是自己的家鄉好,在外多年的打拼掙了點錢,還是想回家鄉做點事?!?/p>
蘇家山的產業變化正是源于蘇文達“落葉歸根”的想法。2007年,蘇文達放下他在上海蒸蒸日上的生意,帶著資金和規劃回到了蘇家山。
這一年,在當地政府和鄉親們的支持下,蘇文達帶領鄉民搞起了養殖場,養土豬、豪豬、山羊等。至今年特種養殖基地年產生豬4000多頭,存欄豪豬400多頭,并引進山羊、黃緣龜、竹鼠等多種市場需求大、經濟價值高的養殖品種。
2009年,蘇文達牽頭注冊了蘇氏養殖有限公司、溢民農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態種養運作模式。至此,蘇家山由單純的傳統農業生產發展成為“種、養、加、游”(即有機茶業種植開發、特種養殖、食品加工、自駕游)為一體的生態立體農業產業。截至目前,項目已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現已開發有機茶園500畝,注冊了茶葉商標“九鳳山”,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無塵化、清潔化、標準化廠房,所生產茶葉已通過國內有機認證,正在申請歐盟有機認證。
去年,村里還引進“竹之?!惫就顿Y800多萬元開發竹子水生產線并投入生產,已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廠房和辦公、宿舍樓。年可生產竹瀝水近4萬噸。
這兩年,蘇家山還投資140萬元新建高空棧道、茶園觀光道、生態池、茶山休息亭、停車場,打造觀光茶園;投資150萬元完善自駕游區配套服務功能,新建陽光生態休閑吧、游客集散點、游泳館等鄉村生態旅游項目。
蘇家山的產業變了,不少村民的身份和職業也變了。
蘇山村通過資金、土地流轉等方式入股項目,吸收勞動力在基地上班等途徑吸引在外地務工的勞動力返鄉,村里的農民變股東、村民變工人。全村有20戶村民以土地流轉、40戶村民以現金等方式入股公司、項目,目前已有50人在村里的公司上班。蘇家山人的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有機茶園每年可帶動茶農增收近30余萬元;竹子水加工廠,每年可為竹農增收50多萬元。
情在變
“我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大山上,只有鄉親們都富了,才不枉我們當年離鄉背井,辛苦打拼?!碧K文達說。
他記得,20年前,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顛簸到了上海,口袋里只剩下了6塊錢,是一個好心的老鄉收留了他,“沒有老鄉當初收留我,也就沒有今天的我。這片青山綠水養育了我,鄉情喚回了我,周寧縣委縣政府好的政策扶持了我,我沒有理由不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蘇文達所做得一切,鄉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2009年鄉親們推舉他為村民委員會主任,2012年7月他擔任了蘇家山村支部書記。
像蘇文達一樣,在外打拼,創出一片天地回鄉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的人,在周寧還有很多。
近年來,周寧縣抓住青山綠水這一優勢,立足資源、氣候、區位等條件,制定出臺《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林下經濟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快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并力推 “回歸工程”。
截至今年3月,該縣共有400多在外發展的經營能人返鄉發展農業產業,帶回資金數億元。其中100多人在當地成立專業合作社163家,建成生態循環立體、林+禽(藥)等百畝以上示范基地86個。
記者離開蘇家山的時候,蘇文達帶著記者參觀了村里的觀光茶園。站在正在建設的觀光木棧道,放眼看去,遠處是層層山巒,云霧繚繞;腳下是一大片茶山,郁郁蔥蔥,細雨中別有一番景致。蘇文達說:“用不了多久,村里的勞動力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這片山養得起村子里的470多號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