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天維網)
中國僑網6月2日電 據新西蘭天維網報道 第一次看到Being Chinese這本書的封面,便產生了些許疑惑。“身為華人”的書名和作者Helene Wong典型的中國人肖像絲絲入扣,但封面底部卻寫著“一個新西蘭人的故事”。真正開始細嚼后,才發現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味道”,正是許多中國移民所追尋和解惑不解的。
生于1949年的Helene已經是第三代移民,祖輩是廣東人。人生中的前30年,她都成長生活在新西蘭。而立之際,她第一次陪伴父母回到了廣東小山村,正是這一次的經歷,讓她開啟了長達幾十年的尋根之旅。
“第一次回到中國,一切都是如此陌生。親戚很多很熱情,我卻手足無措。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自己像個外來者。但冥冥之中,我又覺得跟這里有某種聯系”。
精神求索,身份認同
也許,精神求索對華人來說有內涵式或外延式兩種走向?;蚧貧w傳統文化、尋找故鄉孕育的靈性資源;或設法跳出其華人傳統文化,在新的處境中發現并把握新的精神源泉,以新的靈性境界來超越自我傳統身份之限。
Helene是新西蘭華人導演、編劇、演員。對Helene而言,前30年的精神求索或許都在不斷地嘗試突破中國文化傳統、跳出華人文化圈,但那一次回中國的經歷卻徹底改變了她。
“凌晨3點我驚醒了,止不住的嚎啕大哭。我分不清這是悲戚還是動容,但真真切切的有一種生理上的悲痛”。Helene告訴我,這是30年來她第一次經歷這樣的體會。
于是在后來的幾十年,她開始上下求索,開始思考、追尋,甚至采訪自己的母親,多方收集關于中國、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點點滴滴。直到2013年才動筆寫書,手起筆落,只花了2年時間,這本書便水到聚成地得以完結。
Helene和母親
生活在新西蘭或世界各地的移民,或多或少都面臨一種困惑:我到底是誰?我來自哪里?什么才是真正的本我?各種追問甚至引發了無數學者的哲學思考,但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在其論著中將“Identity”表述為“同一性”,即所謂的認同,也就是人們對于自我身份的確認。人一旦成了一個非中心化的主體,便無法感知自己與過去、現實、未來的切實聯系。因此就容易失去內在根基,沉入孤獨漂泊的困境,最終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
新西蘭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國家,在這里,你甚至可以不用會英文,也可以愜意生活。但許多華人朋友卻常常悵然有所失,總感覺這不是自己的國度,像游子漂泊在外,沒有“根”。一次,一位在這里生活了多年的華人大爺對我說,“我70幾了,過不了兩年我就得回國了,回中國,回我那黑土地去。我不想死了之后都還漂泊在外,這里不是我的家?!?/p>
Helene說,原本以為自己是新西蘭人,但由于時時刻刻受父母傳統文化的影響,曾幾一度搞不清楚自己是誰。一個人的身份有數不清的重疊,在這個多元與一體共融共生的時代,移民們的身份認同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新舊移民差別迥異
在移民問題上,新西蘭是個特殊的國度,中國移民可以分為兩類:舊移民和新移民。Helene在書中曾說,“原本舊移民已經逐漸被新西蘭社會所接納,但新移民的到來卻改變了一切,歧視和不公平又不斷出現”。
早期到新西蘭的一批移民,大多是來自貧窮的山村,沒有太多教育背景。他們背負著全家的期望,漂洋過海,賺取財富。
在19世紀60年代,中奧塔哥地區爆發了新西蘭最大的淘金熱潮,吸引了大量外籍淘金者,這其中也包括華人淘金者。許多中國人于1860年代開始,從廣東省搬遷到奧塔哥。奧塔哥政府鼓勵這樣的遷徙,因為華人可以補足奧塔哥礦場的人力缺口。
因此,老一輩的新西蘭移民大多是白手起家,從事體力勞動,與土地有著很深的羈絆。他們的子女也謹遵父母“腳踏實地”的傳統,好好念書,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早期中國淘金者的外表、衣著、語言等都與其他礦工有顯著差異,他們遭遇了很多種族歧視。于是他們秉承中國人謙卑、謹慎的態度生活,低調而勤奮。
隨著新西蘭政府移民政策的改變,對移民的要求也開始提高。新移民大多是高學歷、高技能,常常懷揣著財富來到新西蘭。他們自信大膽,不再“唯唯諾諾”,但卻不乏囂張傲慢的氣焰。一些新移民喜歡大聲講話,高調炫富,而這樣是文化風格是跟新西蘭社會格格不入的。
因此,新移民不僅難以融入新西蘭文化社會,他們跟舊移民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同時他們還面臨身份認同的困惑。不少人會思考:如何教育子女?讓他們說中文還是英文?如果失去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不是就斷根了?
何去何從?
有學者提出,身份認同可分三類:一為從“政治身份”上而言的“中國人”;二為從“文化身份”上來看的“華人”,這些“華人” 有著文化尋根、精神求源的期盼和努力,盡管大家在海外可能走上了彼此迥異的生活道路,卻有著一種“中華”情結使之魂牽夢縈;三為從“血緣或種族”身份上相關聯的華裔,體現出一種“血濃于水”的情感和魂靈。
對這一觀點,她表示,很多華人尋找的其實是一個文化認同。但對Helene而言,她已經找到了身份認同的答案: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認為,人生就像一個拼圖,你是新西蘭人也是中國人,不一定非要區分開來。對中國傳統的繼承,對西方文化的接納,共同構成了一個圖一無二的你。這就是我對自己身份認同的理解?!?/p>
Helene也想對新移民說,“往往第一代移民是艱難的,要背負很多責任,努力開啟自己的新生活,也要承受來自遙遠中國的思念。解決自己的身份困惑的第一步是學會‘切換身份’,跟新西蘭人一起時,用他們的文化方式去行事;跟自己的同胞在一起時,當然可以敞開嗓子說話。”
對移民而言,異國經歷是一個顛覆心智的過程。它打開了一切事物的可能性,同時也侵蝕了傳統信仰與習慣。華人在新舊拉扯間左右為難、痛苦掙扎。但身分并非是一種界定或者歸宿,而是對自身擁有的文化資源的不斷開掘。
從兒時的舊居到異國的大宅,從詩仙李白“何處是歸程?”到哲圣尼采對人的精神家園的拷問。身份的疊合,是人生常態;認同的變遷,是時代使然。尋覓到最后,當身份轉換后,尋常人也許就滿足了異國他鄉安寧平淡的日子。(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