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天津6月28日電 (記者王俊嶺)今天是2016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的最后一天,與會代表所探討的話題也趨向更高層次的開放格局和合作機遇。
在上午的“‘一帶一路’,多方共贏”主題分論壇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表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既緊密相連但又并不完全一樣,它們在短期內的目的是提高地區和全球經濟的互聯及人們的生活質量;而廣泛長遠的目標則是讓這個星球的環境變得更加美好宜居。金立群說,亞投行現在有56個創始國,未來總成員國數會超過90個。不過,亞投行項目的融資條件必須滿足“金融可持續性”、“環境友好性”以及“社會廣泛接受”這三個最基本的要求。
美國歐亞集團董事長伊恩·布雷默表示,“一帶一路”不僅得到了中國非常強的政治支持,而且現在還有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的金融支持,這些都有利于填補沿線地區的發展空白。“資金不能很好地整合并且投入到合適的地方,就不能夠形成一個合力。比如,‘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如果想要一些基礎設施工程進行融資就非常困難,很多國家已經快被拋出經濟發展快速的版圖了,而事實上這些地區完全可以作為一個走廊。‘一帶一路’背景下,相關沿線國家慢慢會變成一個消費國,并成為非常好的經濟增長點。”伊恩·布雷默說。
對于中國倡導“一帶一路”的動機和意義,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舉例說,如果把全球比作一個班集體,以前中國是一個考試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現在經過努力成績不錯。但是班里還有一些目前成績不太好但卻積極向上的同學們,“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出點力、幫點忙。既然是幫助首先要了解對方需要什么,是數學不好還是英語較差,因此在中國相對過剩的產能反而可能正是人家需要的。
李稻葵表示,事實上中國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愿景遠超短期經濟因素。“愿景有兩個層次。一是希望通過中國的發展帶動相關地區的基礎建設,能夠達到互聯互通,產品和服務可以走出去,大家能夠暢通無阻。二是未來相關地區能夠與中國形成一個比較松散、比較有效的經濟共同體,大家經常在一起協調關稅、金融等政策,這可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最高境界。”李稻葵分析。
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秉軍結合企業自身赴埃及投資經貿合作區的經驗指出,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很多經濟體特別渴望能夠得到領先國家的幫助支持,因為它們自身也存在著產業調整,也在不斷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張秉軍說,因此,“一帶一路”不僅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機遇,對沿線的各國也是一個機遇,只要大家能夠實事求是地從市場經濟角度出發來選好項目,結果應該是多方共贏的。
阿富汗財政部區域發展計劃顧問娜比拉·莫拉蒂在論壇期間亦表示,阿富汗和中國是多年來的友好鄰邦,擁有廣闊的合作前景。阿富汗地處南亞、中亞和西亞交會處,毗鄰土庫曼斯坦、巴基斯坦以及伊朗等石油輸出大國,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阿富汗十分愿意成為中國連通中亞和西亞的橋梁紐帶。“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們也十分樂于扮演傳輸者的角色,將從天津港登陸的貨物運輸到西亞、中亞地區,再把這些地方的石油、天然氣輸送回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密切往來合作,實現兩國互利共贏發展”。娜比拉·莫拉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