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24日出席(廣東)省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時提出,要始終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這席話讓來自教育界別的政協委員們感觸良多,他們多是站在創新經濟上游鏈條的高校學者、知識分子,一方面為廣東下決心狠抓創新感到歡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對創新在廣東的落地提出了一些憂慮。
華僑怕技術被山寨
25日下午,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副教授王竹立在教育界別的分組討論中率先發言,他關注的話題就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王竹立說,他和一些海外的同學談到廣東確立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這些華僑們都感到非常欣慰。同時,他們也希望王竹立等政協委員呼吁廣東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這些海外華僑在國外掌握了很多新技術,但是不敢帶到國內來,害怕正規的廠還在試驗階段,山寨的廠就做起來了。廣東能不能考慮成立專門的檢查局執行知識產權保護法?這樣這些高精尖人才才敢把好的技術帶進來。”王竹立說,他有些同學想回國內創業,但跑了一圈后,十分擔憂國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缺少對創意的尊重
對知識產權的漠視其實就是對創意的輕蔑。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煒接著王竹立的話題,給在座的政協委員們上了一堂課——如何正確理解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至少要有兩個下位概念,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意。很多人都把概念混淆了,以為創新僅僅是技術創新,以為文化創意可以被文化產業所取代。事實上,文化創意和技術創新幾乎是孿生的。在發達國家,技術上強的,文化創意肯定更強,你看到德國的技術好,但你就是設計不出奔馳的logo。德國的思想、文化、技術都是一體化發展的。”李煒指出,廣東現在最缺少的就是創意以及對創意的尊重。
他舉例說,虎門的服裝制造業很厲害,曾經有一位當地干部自豪地告訴他,虎門的服裝產業和意大利幾乎是“同步”。“這就是我們廣東,習慣了‘偷’,懶于發明創造。”李煒說,必須營造一種社會風氣,以發明創意為榮,以剽竊抄襲為恥,這是創新驅動的文化保障。(呂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