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被社會學家喻為“民族的拼盤”,先后有來自世界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亞謀生和發展。據2012年6月公布的澳大利亞最新人口統計,中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新移民來源國。澳大利亞國家統計局2016年2月的數據顯示,在澳大利亞超過2400萬的人口中,華人已接近100萬,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非英語少數民族社區群體。
早在19世紀,就有華人遠渡重洋,來到澳大利亞追逐“淘金夢”。為了區別于之前發現黃金的美國舊金山市,他們稱墨爾本為新金山。然而,隨著華人與當地白人之間黃金利益的爭奪和交流溝通的不暢,矛盾逐漸累積,摩擦也輪番上演。1901年,在澳大利亞正式脫離英國殖民地成為聯邦制國家之初,政府以法案的形式明確禁止了一切來自歐洲白人以外的移民,華人因此長期受到歧視。直至上世紀70年代,“白澳政策”才逐漸被廢止。自此,澳大利亞開始接納大批華裔移民。
悉尼和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第一和第二大城市,也是近年來華人的聚居地。來此定居較早的華商,大多從經營中餐館、雜貨店、肉鋪等以家庭為經營單位的小生意起家。他們背靠祖籍國市場的優勢,開展進出口加工、融資、旅游等貿易,發展勢頭令人矚目。
在澳華商在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也為澳大利亞社會的繁榮發展貢獻著力量。尤其是1990年前后到澳大利亞的新一代中國大陸移民,如今在澳大利亞定居已經20多年,他們的商業貢獻得到澳大利亞主流社會的認可和褒獎。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商品出口國。而且,大量中國移民到澳大利亞投資置業。在澳華商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在澳華商十分注重團結起來維護自身權益,各種社團成為他們發聲維權重要載體。澳大利亞華社無論在財富積累、教育素質等各方面,都令人矚目,也有更多訴求。這些華社不僅致力于反對歧視,而且關注政壇動向、注重與議員打交道、積極參政、熱心慈善,在當地擁有一定影響力。
此外,隨著經貿往來的開展,更多華人在澳大利亞進行投資,澳大利亞政府也被要求創造更為平等開放的市場。
2015年中澳自由協定正式簽署后,兩國經貿關系不斷深化,大量新項目的經濟合作協議也在醞釀之中。隨著中澳之間的貿易關系越來越緊密,在澳華商作為兩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也迎來了更多的貿易機會,擁有了一片可以大有作為的更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