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座談會上華人企業家分享創業經驗。
一條傳統的道路走不通時,另辟蹊徑不失為一個辦法。據了解,在澳大利亞,盡管大多數華裔往往在受教育階段學習成績領先,甚至每年也常聽聞華人包攬各州“高考狀元”等新聞。但奇怪的是,進入職場后,澳大利亞當地的企業高管中卻很難見到他們的影子。橫亙在華裔乃至亞裔移民與主流社會之間的“職場天花板”(因不同種族而形成的職場升職障礙)眼看著有越來越厚的趨勢。面對這種情形,澳官方和華人都“坐不住”了。
據澳媒報道,日前,澳大利亞聯邦多元文化助理部長克瑞格·朗迪近日在悉尼舉辦的青年企業家座談會上邀請各界中澳嘉賓介紹在澳發展的經驗和心得,鼓勵華裔青年企業家在澳創業。
這或許也是一種辦法。
【華人提拔不易 亞裔發聲微弱】
華人在歐美等西方國家遇“職場天花板”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根據2013年澳大利亞“多樣性委員會”研究報告,在澳大利亞,私人公司首席執行官亞裔人的比例只有1.9%,而董事會中亞裔的比例也僅為4.2%。
相比于職場中女性經常遇到的天花板,華裔乃至亞裔面臨的“職場天花板”現象更加嚴峻。前者是看不見的隱形阻礙,后者卻是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如來佛掌”。
澳大利亞聯邦反種族歧視委員會專員索夫馬賽曾公開稱,由于大量亞洲移民自上世紀70年代才相繼移民澳大利亞,導致目前第二代亞裔移民正在通往上流社會的“管道”上辛苦攀爬。
根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項就業研究顯示,在就業保護方面的政策影響下,華裔平均要比白人申請人多提交68%以上的工作申請,才能得到就業機會。而即便是被錄用進入公司,要想得到提拔升為高管也是“難如登天”。
“澳洲過去的老華僑人數不多,第二代第三代如果沒有什么家庭背景,靠公司白領升到上層比較困難。”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研究員張應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分析稱。
“澳大利亞華人影響主流社會的力量還是太小了。華人當白領的不少,可是進入更高層級、甚至能夠參政的比例就非常少了。”澳中商業峰會主席楊東東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不過,這個難題也并非無藥可解。抓住機遇,另辟蹊徑,自己創業當老板,實現階層的“躍升”和進入主流社會,或許也不錯。
【鼓勵青年創業 抓住時代機遇】
在中澳貿易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在澳華人創業求突破可謂是趕上了好時候。據報道,澳大利亞聯邦多元文化助理部長克瑞格·朗迪表示,今后將促進更多華裔青年企業家與成功的中澳企業建立聯系,幫助青年企業家吸引投資、克服困難、成就事業。
朗迪表示,中澳自貿協定為澳大利亞帶來良好的經貿合作前景,也為澳華人社區、企業帶來無限商機。
“在澳華裔可以進行貿易投資,大到澳大利亞的本土資源,小到澳大利亞的保健品、奶粉等,都是熱門領域。”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曹云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自創的企業,如果做得比較好的話就能夠實現進入較高階層的夢想。比如華人周德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張應龍分析,當然,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澳大利亞鼓勵年輕人創業本身也是要保持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能夠利用好新技術革命的時代背景,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華人就更容易脫穎而出,突破傳統職業瓶頸。
澳大利亞政府方面也為創業者提供了諸多優惠條件。楊東東介紹說:“目前,在澳大利亞有不少支持創業的政策。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給生活補貼或者創業補貼,像澳大利亞社會教育部、澳洲貿易部貿易委員會等都有這方面的政策;另一種是提供免費的培訓課程,比如澳大利亞社會福利部會定期推出。”他還提到,澳大利亞社會福利部推出一個“支持小生意政策”,主要是給正在創業的人們一定的生活補貼,補貼的費用可以保證你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生活無憂,讓你安心創業。在澳大利亞做小生意比較多的一般是移民,而移民中做的最多的就是華人,很多創業的華人因此而受益。
【遵守游戲規則 不忘回饋當地】
當然,身在海外也必然要遵循當地的游戲規則才能獲得一席之地。
在此前舉行的青年企業家座談會上,澳大利亞當地華人企業家表示,青年企業家要不斷總結構建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術體系,打造人際關系網。他們還強調,一定要腳踏實地、堅守誠信、不斷創新,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忘回饋社會。
華人不光是要創業,更重要的是要想辦法把企業做大做強,培養個人和企業的“主流價值觀”,展現華人的良好形象,從而才能反過來影響當地本土企業里對華人群體的“刻板印象”。
在此次座談會上,悉尼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趙立也表示,在澳華裔青年在創業過程中注重打造企業文化,尊重當地的文化差異和其他族裔的思維方式。她強調,每一個華人都是一張中國名片,對自身的華裔背景要有民族自豪感。在當地展示良好的個人形象也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種方式。
曹云華表示,華人身上具有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但是在某些方面也的確存在一些小問題。“有些人身上有不良習慣,比如經商時愛鉆法律空子,或者是耍小聰明,但是到頭來只會吃大虧。一定要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誠信經營。”曹云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