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外籍學員跨洋學醫。(圖片來源:中新網)
5月29日,第四屆京交會中醫藥服務主題日暨海外華僑華人中醫藥大會舉行。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代表,圍繞“傳承服務創新——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共商發揮海外僑務資源優勢,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藥大會是本屆京交會的重要板塊和亮點之一,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前景廣但非坦途
中醫藥早在公元6世紀就傳入了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區,目前已在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使用針灸療法。隨著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抗瘧特效藥青蒿素,贏得了2015年度諾貝爾獎,“中醫熱”正在全球持續升溫。
在美國,近年來中醫藥逐漸在醫療保健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上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地區率先確立了針灸的合法醫療地位。目前,全美50個州中已有44個州批準頒發針灸執照。
來自西雅圖的針灸師陳佩珊女士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自己從業已有17年了,目前已在西雅圖開了兩家診所。
陳佩珊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后來對中醫產生了興趣,由于父母都在西雅圖生活,她到西雅圖后就直接進入了中醫學院。她的身邊,華人中醫師很多,連美國人也看到了針灸的作用,“這里最大的針灸診所還是美國人開的。”而在政策方面,陳佩珊表示:“在華盛頓州,只要你有足夠的學分和中醫學院畢業證,通過國家級的考試,就可以申請執照行醫。而且,很多保險公司會支付針灸治療的費用。”不過她也補充道,“加利福尼亞州有自己的執照考試,應該是考試最難的州了。”美國對中醫的針灸療法比較肯定,多數州都以各種不同形式為針灸開了綠燈。
除了美國之外,英國是歐盟國家中第一個提出中醫藥立法的國家,但經過十多年的抗爭,中醫藥立法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荷蘭雖然還沒有為中醫立法,但中醫幾乎獲得了所有的醫療保險公司認可。瑞士將自2017年起推廣全國性的中醫考核,只要通過該考核就可獲得中醫師的資格證書。法國主流醫學界將針灸與草藥療法定性為“軟性醫學”,注冊針灸師已經突破萬人,針灸專業培訓學校有10余所,但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中醫至今未被納入法國國家醫療保險的體系當中。
可以說,在海外華人中醫藥從業者的推動下,近年來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認可度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其國際化之路仍非坦途。
華僑華人共搭橋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研究員張應龍指出,很多華人與西醫在溝通上可能存在障礙,但對中醫比較熟悉,所以中醫藥對于服務海外華人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當地人主要對針灸比較感興趣,有些西醫難以解決的問題,看中醫能有所改善,因此中醫藥也受到了歡迎。
陳佩珊中醫診所的患者中也有很多美國人,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中醫,很多美國人只要看到了效果,就會來治療。”這些需求促使中醫藥在海外迅速發展起來。
而華僑華人更是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天然資源和重要力量。在海外華僑華人中醫藥大會上,商務部副部長房愛卿指出,除了中藥的國際認可度不斷提升和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之外,廣大華僑華人為中醫藥服務貿易大發展架起了橋梁。以華僑華人為紐帶向世界推廣中醫藥服務和文化,這將為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提供支撐。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接受采訪時也表明,在國際上,海外華僑華人是中醫藥服務貿易的主力軍,發揮他們的力量對中醫藥走向世界意義重大。
正如陳佩珊對未來的感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能長久,我做中醫是因為喜歡中醫,所以會一直做下去。以后,我有可能也會去做義工,就像無國界醫生那樣。”她對中醫的熱愛只是海外華人中醫師的一個縮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華人中醫師擔當中醫文化傳播的使者,才推動著中華醫學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與青睞。
將行動落到實處
對于此次中醫藥大會的舉辦,張應龍認為:“這次大會加強了對中醫藥的宣傳,凝聚了海外華僑華人中醫藥從業者的力量,擺出了一些問題,并通過解決問題推動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但他也補充道,這次大會對于中醫藥的海外推廣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但更重要的是會后如何跟進。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我們才能把中醫藥事業發展得更好。
張應龍認為,醫藥是技術性很強、條件比較嚴格的行業,海外華人職業醫師可以通過建立行會的紀律,來管理海外現有的中醫職業。如英國中醫藥的發展曾非常繁榮,鼎盛時期有3000多家中醫診所,但魚龍混雜的中醫藥業及其中醫誤診和不良療效案例引來了英國主流媒體眾多負面報道,使外國患者接受中醫就診的數量驟減。因此,協會也可以加強與當地政府的溝通,對非法行醫進行打擊,這樣才能維持中醫的專業性和公信力。
在搭建海內外中醫藥交流合作的平臺上,海外華僑華人也可以與國內聯動助推中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對此,張應龍舉例稱:“比如加強對中藥質量的監管。國內的原材料數量不穩定會影響中醫療效,因此需要國內對中草藥供應制定客觀標準,嚴格把關。此外,國內也需要加強中藥研發的能力,這對于提高中醫的聲譽、拓展市場都有重要作用。”
張應龍還指出,可以利用國內的力量,組織權威醫生前往海外為中醫提供培訓,提高海外中醫藥從業者的水平。國內醫療機構也可以與國外對中醫藥持較寬容政策的政府和海外華人聯合,加強溝通合作,促使他們開放市場,有序行醫,維護中醫在國外的聲譽。(楊寧 劉書含)